一线工人:工匠最大的特点是会制作工具

发布时间:2016-10-20

    作为上汽的一名普通工人,徐小平不仅跟过6位中国师傅,还是十几位德国师傅的徒弟。这9月25日召开的浦江创新论坛上,这恐怕是第一次让一名一线工人作为演讲嘉宾,但是他的演讲,比许多嘉宾要精彩的多。尤其是在他谈到,中国工人和德国工人的差别,中国工人也有自己的优势的时候,获得的掌声也比其他嘉宾热烈和真实的多。

 

    工匠精神不仅需要一技之长,还需要广泛吸收各种营养,活学活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曾经他在为了修一台机床一筹莫展的时候,李政道的一句话提醒了他。李政道说,最大的对称性等于最大的不对称可能性。

 

    这句拗口的话,如果放在宇宙学领域,他肯定听不懂,但是用在他正在修的机床上,就理解了。在校正两个砂轮的平行度的时候,其实不必追求绝对的平行,而是制造一种不平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他也不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现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高级经理、党支部书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制造试验基地主任,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在2005、2010、2015年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获得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2008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他的技术成就有获得国家专利受权22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国际专利1项,其中激光可视对角技术获得中国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科学技术二等奖。

    

智能制造

 

    下面是他演讲的节选。

 

    我是来自汽车制造行业一线的普通工人,今天很荣幸在这里探讨工匠精神,下面以我自己的工作经历说一下我心目中的工匠应该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理解的就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和动力,体现在产品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都精心打磨。

 

    中国制造在智能制造上到底缺什么?我罗列了一下大概有4+1个短板。

 

    第一,我们在精细加工上的短缺,导致技术的品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有一次我修理一台机器人,修机器人有很多的关节,一般就是6轴,有6个转动的地方,里面有一个轴承座出了问题,出了问题以后我想委外做一个,我们要求同轴度是2微米,国内最好的供应商只可以做到5微米,没有办法我就到德国找了一家公司做出来了,这台机器人修好了。

 

    第二,精细装配。我们的精细装配就是我们的工匠精神现在要发扬的地方。瑞士手表好就好在技师会制造工具,会制造模具。我们的工具手工比例很小,大部分工匠的能力都放在制作能力上。

 

    第三,精细检测。我曾经跟过一个德国的技术开发部门的管理者,我跟他去考察一个供应商,我看他考察供应商看什么?第一个就去看检测部门。他说你说品质好,靠什么?就靠你的检测手段?你能看的到多细微的东西能力就有多大。所以精细检测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就是你用什么样的方法鉴定它是否好。即便你造出来了,但是你没有办法鉴定,品质还是差的。

 

    第四,精细化的材料处理,这是企业的一项技术秘密,所有的工艺参数不会外露,因为这个材料的处理是最不容易发现的东西。比如说要抄袭一个东西,外面的形状和尺寸都可以量,唯独是材料热处理没有办法量,什么时候淬火,什么时候回温,没法抄袭。

 

    再加上高精度的传感器研发,智能制造靠的就是传感器。比如说一个机器人,如果我们没有给他太多的传感器,他最多就是一个搬运的机器人,按照你给他的程序搬运。如果你要它智能化,你就要给他传感器,有湿度、有压力等等,使他有灵性,自动的带有智能。这些都是我们的短板。

 

    我们的工匠应该具备“X+1”的能力,“X”是指一个工匠必须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他的知识面,他的阅历,他做干的那些活,一定要加上个“1”,这个“1”就是与众不同的特长,如果说工匠都是一样的还叫什么工匠?

 

    我们就在这个地方应该是可以与别人竞争的,所以我们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我的团队中我搭建了很多的平台,我在我的工作室中大概做了十几个专业,经过几年的打磨我们出来了一批人。这些人的收入可能比许多公司管理层都高。

 

    怎么培养工匠。两句话,多练生感觉,多记生数据。我曾经跟过6个中国师傅,我跟过10多个德国师傅,中国师傅教会我两个字,叫做感觉,德国师傅教给我两个字,叫做数据。

 

 每年还要给企业上缴上千万的利润,我们工匠手里面有活,还怕没有钱吗?

 

    你给他政策,不要给他钱,因此我们要盘活这个市场,让工匠走向市场,真正为制造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覃琬芸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