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创新的中国制造业应基于市场投资

发布时间:2016-11-25

许小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金融学教授

    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一次演讲中,表达了他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看法。他指出,制造业要摆脱困境,就要认真执行“三去”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升级换代,而民营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

 

    在演讲中,他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优势和挑战,在许小年看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并不是当下中国制造面临的最大问题,整体行业的水平偏低才是主要挑战,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和加工工艺的生产环节上,中国与世界一流存在着差异。

 

    许小年也对中国当前“去产能”这一高热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用限产的方式实现去产能目标,并不可取,因为“受到限制的往往不是效率低的企业”,还是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手段。

 

    “去产能”之后,制造业企业对于升级换代的需求会更大,而升级换代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创新,对于制造业的创新问题,许小年坚持“创新活动的高风险、高回报,就决定了创新的机制,一定是基于市场的风险投资,一定是基于资本市场的创新成功之后的经验。”

 

    以下为许小年的演讲实录: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和挑战

 

    总体上来讲,我觉得中国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配套比较完整、门类比较齐全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的综合加工制造和配套能力,可以和制造业大国相提并论,制造业大国是日本和德国。当然我们的制造业在今天它的发展也碰到了一些困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挑战,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过去我们的制造业它的优势,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劳动力上面的。现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个优势正在逐渐的丧失,出现了一些制造业外迁外移的现象。

 

    但是到下面去做调研,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制造业外迁的主要都是一些加工业和工艺比较简单的行业,例如服装、玩具等等这样的消费品制造业,而专业化分工比较细,协作要求比较高的,很少出现外迁的现象。这就是说我们在看到中国制造业面临挑战的同时,必须非常清楚的了解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整体优势。

 

    这个整体优势,刚才我们讲的,它的配套能力,它的门类比较齐全,一个产品基本上在中国从刚开始一直到成品结束,都可以找协作厂商,这样的条件目前在东南亚,在南亚这些国家还是不具备的。所以我们制造业出现这些结构性的调整,由于人均收入的提高所造成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很自然的,没有必要为此感到惊慌,更没必要对中国制造业前景感到悲观。这就是我在下面调研企业得到的一个印象,虽然工资在上涨,有很多企业仍然在中国,因为他到别的地方去,找不到这样齐全的配套能力。

 

    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挑战,我认为不是劳动力成本,我感觉中国制造业现在主要的挑战是整体水平偏低,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包括电控和液压电在内的基础零部件,以及基础的加工工艺和国际的一流企业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由于这个差距的存在,使得中国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趋同化现象普遍,落后的产能过剩,企业除了价格以外,很少有其他的竞争手段。特别是在研发阶段,只能靠价格来进行竞争,使得很多企业处于薄利甚至亏损的经营状态。中国制造业,我的感觉,目前是已经形成一致的共识,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技术水平不能够适应新的形势。企业的差异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使得制造业企业目前有相当的数量处于经营困难的状态。

 

    去产能不是限产

 

    为了摆脱这个困境,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的执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三去政策,淘汰落后的技术和产品,淘汰过时的产能,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能够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三去的任务,中央提出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个人的理解,三去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化的兼并重组,消除老旧的产能,核销倒闭企业的债务,降低负债率。我们现在看到有一些地区和行业不是去产能,而是采用行政手段限制产量。不是去产能,而是限产,而且由于采用行政的手段进行限制,受到限制的往往不是效率低的企业,一些僵尸企业在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下继续维持,不仅消耗国家宝贵资源,而且由于僵尸企业的低价销售,造成行业其他经营企业的困难,破坏了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我们感觉到中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个任务是非常及时的,但是在执行中由于过分重视政府手段,忽视市场手段,起到不好的作用,中央的政策不能得到落实0也不是目标,需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效益最大化的技术,而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企业要讲究效率,如果我3.0已经够用了,如果我自动化信息化已经够用了,为什么一定要追求智能化呢?没有必要。如果2.0、3.0够用了,何必一定要做4.0呢?4.0是有成本的,4.0是要投资的,这个投资合算不合算,企业要做计算。政府可以不用,因为他用纳税人的钱,没有人对他追责,企业要对自己经营负责的。如果小数据、中数据已经够用了,为什么要用大数据呢?我就想不清楚这个道理,我们做企业的是要讲究效益的。

 

    如果我这个电脑服务器上的计算能力已经够用了,我为什么要用云计算呢?没有必要。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坚持以企业为中心,而不是以政府部门为核心,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规划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奖励创新,惩罚落后的作用。在我们今天讲制造业升级换代,讲中国制作未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的经验。我们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市场化,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提法,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请注意不是辅助作用,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决定性作用,这个决定性作用包括我们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包括企业的创新活动。

 

    只要中国的企业行动起来,只要我们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我相信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指日可待。基于市场的,基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使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责任编辑:覃琬芸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