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支撑中国“制造”跃向“创造”

发布时间:2015-09-13

陈永开

大连机床集团董事长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机床行业总体上进入了下行通道。今年上半年,在全行业亏损面达40%的情况下,但是大连机床依然盈利2.2亿元。记者就此采访了前来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大连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永开。
 
    记者:大连机床集团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环境下仍然盈利的秘诀是什么?
 
    陈永开:“借船出海”“弯道超车”是大连机床成功的战略之一。近年来,我们先后并购了2家美国、1家德国拥有国际顶尖技术的机床公司,并相继与世界一流的数控机床和功能部件生产企业合资合作,从中掌握了多种世界顶级技术,并在拥有核心专利的基础上,将国外先进技术大量移植到国内,实现国产立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柔性加工系统等产品技术升级。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我们的产品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同时,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下,国家对做强传统产业再次作出新部署,支持高档机床等优势装备走出去拓展市场,大连机床又牢牢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加速优势产品走出去。
 
    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作为企业自主研发的基地,我们的技术中心有近1200名国内外工程技术人员。我们在国内共设立了自动化装备研究所、加工中心研究所、数控车床研究所等8个研究机构,在美国和德国设有3个技术分中心;与国内外著名研究院所、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业内企业、上下游客商结成产业联盟,资源整合,协同开发,利益共享。
 
    近年来,大连机床每年研发投入都在5亿元左右,通过技术攻关与创新,开发出了大型5轴联动镗铣床,5面体加工中心,5轴联动高速加工中心,5轴联动立、卧式车铣复合中心等新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而且达到或接近了当代世界机床的先进水平。在5大类数控机床,8大类功能部件,智能化加工生产线等7方面关键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制约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产品。
 
    记者:今后大连机床发力的重心将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陈永开:我们将继续全面实施以市场为核心,“内抓管理、外抓布局”发展战略,准确把握“高速、高效、精密、智能、复合、节能、环保”的产品发展趋势,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寻求国际尖端技术合作,将自身的技术、资本、管理和优质产能送出国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大力加快自主产品研发,牢牢占据国内机床行业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准,起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自主研发制造精密玻璃雕刻机、单端面抛光机、金属雕铣机及双端面抛光机等直接服务于手机、半导体、电信等国际高端企业和尖端技术领域。
 
    记者:目前国产机床与国外机床行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永开:与世界最先进产品相比,国产机床总体差距不仅体现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还体现在产品的外观精细度方面。
 
    在解决好技术创新问题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大连机床首先从产品的外观入手再到内在质量,在产品的设计、工艺、加工、装配、检测全过程开展了全方位的精细工程。
 
    我们摒弃了过去传统的设计方法,完全采用国外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制造要求高于国家标准,有些产品甚至超过了国际标准;在加工过程中,智能化管理使每一个零件的条码除了明确“身份”以外,在运输传递过程中还增加了各种保护装置;流水线上的自动化装配更使每一个零部件保证没有一丝一毫的“超标”,极大地缩小甚至消除了内外差别。
 
    记者: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大连机床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陈永开:近年来,大连机床一直把目标锁定在高端产品上,先后为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提供了多种关键核心设备。这些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完全符合国家《中国制造2025》规划要求,为大连机床大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认识到,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既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更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企业来说,这条道路早走比晚走好。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搭建远程服务平台,是目前大连机床“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为此,大连机床集团提出了构建“三平一云”的信息智能化超前服务平台。当机床在运转过程中出现故障,服务平台能及时把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控系统。

   如今,由大连机床集团国产高速加工中心制造缸体的发动机,已经大量装配在北美旺销的新款雪佛兰车上。现在,大连机床集团与国外公司广泛交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包括国外大学广泛合作,快速提高了技术开发能力。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大连机床集团推出的龙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成为夺人眼球的“明星”之一,在5天内接待了76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多家厂商,达成购销意向金额40多亿元。

坚持自主创新 苦练发展“内功”

   先进技术是企业占领市场制高点的“秘笈”。在掌握核心技术提升竞争力方面,大连机床集团可谓是高起点、大手笔。从“十五”开始,大连机床集团瞄准国际机床行业具有高端技术的著名企业进行并购、合资、合作,开展联合承接、联合设计、联合制造来消化和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以带动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迅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大连机床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这一系列举动,不仅赢得了声誉,更提升了技术实力。但大连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永开仍然不满足:“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要想始终保持领先,还必须苦练‘内功’,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为此,大连机床集团始终把消化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二次集合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品牌。并购以及合资合作后,在拥有了“专用机床及集成制造系统”等177项专利的基础上,大连机床集团一方面与国外公司进行广泛人员交流,并购企业定期派出人员到国内工作,进行对口技术指导;国内公司结合不同产品,派出大量人员到并购企业研修、学习,使工程技术人员全面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加快技术转化,将国外先进技术大量移植到国内,通过消化吸收,实现国产立、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柔性加工系统和出口高速车床的产品技术升级。第三方面,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品牌。

   期间,以大连机床集团的国内专机公司为主,与英格索尔生产制造系统公司合作开发了高速加工中心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为上海通用汽车提供缸体柔性制造系统项目竞争中,一举战胜多家国外企业,使国产高速加工中心第一次进入世界一流汽车制造生产线。

   除此之外,大连机床集团还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扩大技术创新体系。先后与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出国产大连数控系统,并实现了产业化;与国外研究单位进行合作,成功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1T、205T、48M三种系统和小功率交流伺服系统及伺服电机、大功率交流异步伺服系统及交流异步主轴系统。
 
   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连机床集团掌握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产品水平登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从2001年起,五年累计自主创新产品销售收入60多亿元。组合机床及自动线、柔性制造系统产品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5%。大连机床集团的高端产品已出口欧洲、美国、南美、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坚持以人为本 以管理创新带动企业发展

   “大连机床装备中国,服务世界”,这是大连机床集团全体员工的共同信念。在这个信念支配下,多年来大连机床集团全员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客户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改变市场环境,乃至推动市场环境的发展。
 
   为了最大程度上让客户满意,大连机床集团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手段。企业内部建立起以客户保障部、技术中心、配套公司、商品公司、质检中心、营销总公司、进出口公司为质量保证链条的全方位的保障制度和适应全球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到优化制造过程,确保产品质量。
 
   同时,大连机床集团强化“点”、“线”、“面”功能,不断改变和发展市场环境。“点”是大客户、大项目,各级主要管理者进入“点”的工作中,接近各个制造业、各个产业的行业协会;“线”是营销公司、进出口公司领导的工作,要求对不同的产业进行系统的市场开发;“面”属于销售人员所进入的工作。
 
   在执行这一营销规则中,特别强调适应全球的服务目标,突出售前售后服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现在客户保障部在国内实现

责任编辑:何军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