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元立
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首席操作师
2014年12月29日,第十二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荣获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奖者进行表彰。“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标杆、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首席操作师谢元立位列其中,成为具有“工人院士”之称的“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得者。谢元立代表30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在表彰大会上发言。随后,他又来到中南海代表获奖者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工作情况。
4月21日,记者在长客采访谢元立,感受他不平常的故事——
技能报国,最朴素的“中国梦”
技能报国,最朴素的“中国梦”
作为一名普通工人,谢元立有着自己最朴素的职业理想——技能报国。
1988年,17岁的谢元立职高毕业来到长春客车厂配焊车间,在焊接班学习“吃饭的手艺”。刚踏进车间的第一天谢元立就傻眼了,“那环境老差了,电焊声儿,抡大锤的声儿,叮哐得让人害怕,车间里烟尘大得一米之外都看不清人。早上刚穿的一身干干净净的工作服,下班时就没人样了,全身上下都是油泥。”谢元立肠子都要悔青了:当初自己咋就没好好学习考高中呢!悔归悔,生活还得继续,“吃饭的手艺”还得学。
谢元立是幸运的,带他的师父技术水平在厂里拔尖,同样的活儿到了师父手里,就能焊得又快又好。悟性一向很强的谢元立心眼儿开始活动起来,师父干活,他就一边瞅着,一边琢磨:为什么师父干活的时候会在焊件的下面垫一块东西?为什么师父焊一会儿焊枪就会微微地向上挑一下?一来二去,谢元立看出了里面的门道,原来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铁水的惯性……
没想到干好焊接这活儿,里面有这么多的窍门和学问!打那以后,谢元立成了干活的“有心人”,只要师父有空,他就求教。慢慢的,谢元立喜欢上了手里的这把神奇的焊枪,喜欢上了与师父与伙伴们共同创造的火热而缤纷的生活。“晚上天黑,可焊枪一打火,天亮了一大片;冬天,厂房里冷,师父教着焊零件,焊完了趁热坐上暖和一会儿……同样的成品往那一摆,别人都夸我焊得最光溜儿,那时候心里别提多美了。”谢元立说。
入厂第二年,谢元立就成为了车间比武的焊接状元。巨大的鼓舞,让他萌生出未来的梦想,“只要肯钻研,行行都能出状元,走技能成才的路,是可行的!”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谢元立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苦练技术上,他端着焊枪,全神贯注于手里的活儿,在那儿一蹲就是一整天,胳膊练肿了都没有了感觉……
入厂7年后,25岁的谢元立成为厂里最年轻的水箱班班长。当上班长的第一年,他就带领水箱班创下了“千个水箱不泄漏、万米焊缝无缺陷”的佳绩。
攻坚克难,做新时代的智能工人
1999年,长客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焊接机器人。这个新生事物让头脑敏锐的谢元立嗅到了焊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他立刻报名应聘,如愿成为机械手班班长。
只要按照产品的焊接需要编好程序,机械手(焊接机器人)就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可没过多久,问题就出来了——一上新产品,就得花大价钱请老外重新编程,但由于产品更新特别快,有时根本等不及请人来。没多长时间,机械手就“趴窝”了。
“要不然你们就试着自己编程。”尽管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对于领导的建议,不服软的谢元立硬是和编程“杠”上了。他自费报名参加了吉林工大的计算机培训班,每天一下班就去上夜校,从最基础的计算机指令学起,只要是能沾边的书都找来看,借助辞典弄懂进口焊接机器人的英文说明书,老外只要一来,谢元立就一步不离地跟着学。从写简单的小型程序,到掌控上万条指令的复杂程序,谢元立开启了编程之路。
随着程序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挑战性也越来越强。手工环口焊需要很高的焊接技能,焊枪360°圆滑过渡是极难掌握的技巧,可谢元立偏要用机械手来完成焊环口;连他的师傅和来厂调试设备的外国专家都认为,环口焊接是机械手不可能完成的动作,可谢元立偏不信这个邪。他反复研究并试验了各种条件下的动作实现指令,充分利用双轴变位机的同步功能,延长机械手的可达性和动作连贯性,执着地“钉”在设备旁,端着编程用的示教器一站就是一天,下班时,整条左胳膊又酸又丰富了“中国创造”深厚的内涵,形成了技能报国的坚定信念和职业追求,成为“中国高铁”建设队伍中的栋梁之才。
责任编辑: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