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重工在竞争中与世界强手对弈

来源:中国工业报  发布时间:2014-08-19

    走过了国企四面楚歌的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三年痛苦脱困的90年代,受到了21世纪以来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多次冲击,特别在当前全国重机行业普遍亏损或微利的严冬中,大连重工——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国有老企,在一次又一次的凤凰涅槃后,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成为我国重机行业的佼佼者,而且稳健的“冲”到国际市场上,与世界强手对弈,以一个个令人瞩目的业绩,为中国重机行业在世界大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技术创新——企业强身健体之法宝 
    大连重工(全称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集中优良资产和主营业务实现整体改制上市的股份制公司,是国家重机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领域的大型骨干企业。 
    企业建有“一个总部、五大研制基地”,拥有8个分公司、14个全资子公司、2个控股子公司和3个参股子公司,现有从业人员100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00余人,总资产近200亿元,占地面积200多万平方米。主要为冶金、港口、能源、矿山、工程、交通、航空航天、造船等国民经济领域提供成套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现已形成冶金机械、起重机械、散料装卸机械、港口机械、能源机械、传动与控制系统、船用零部件、工程机械、海工机械等九大产品结构。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市场下行压力,大连重工以“打造国际一流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为目标,坚持“人才集聚、创新升级、产融结合、高质发展”的战略方针,以技术为先导,创新为驱动,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企业科学发展。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88.3亿元,创利税8.4亿元,运行质量在国内重机行业继续保持领先。 
    今年以来,在全国重机行业发展压力加大,增速持续放缓的形势下,大连重工着力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先后在超大型船用曲轴国产化研制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继研制成功11S90ME-C型特大对接型曲轴后,又研制成功世界最长全冲程6G80ME-C型曲轴,成为全球第四家、国内惟一能够制造该型曲轴的企业。近日,大连重工又签订了10台三代核电站机组环吊和乏吊设备合同,至此,该企业签订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起重设备已达27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 
    大连重工今年将完成29项新产品开发,新产品收入将占到企业总收入的40%以上,综合经济指标居于同行业前列,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企业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齐头并进——两个轮子一起转动 
    对传统主导产品实施脱胎换骨式的技术升级,以环保节能、高可靠性、高效率加速了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步伐;瞄准国家产业战略的发展方向,以令国内外同行瞠目的速度,为发展新能源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老产品的不断升级,新产品加快研发是近十年来大连重工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绿色重机”成为大连重工产品的代名词,使企业作为我国重机行业的惟一,同时走进了中国企业500强、世界机械企业500强的队伍之中。 
    早在2005年,大连重工董事长宋甲晶就敏锐地捕捉到了未来市场的需求。在全国重机行业一片顺境中,就把技术创新的着眼点放在了对传统主导产品的技术升级上。以“节能、环保、高端、高效”为方向,对在国民经济基础领域中有着重要作用的散料装卸机械、冶金机械、起重机械、港口机械四大类传统主导产品进行“脱胎换骨”式升级换代,先后研制出世界最大的2万吨桥式起重机、世界首套折返式三车翻车机、国内首套最大规格6.25米捣固焦炉SCP一体机、万吨级超大型堆、取料机等一批代表填补国内空白高技术含量的先进装备。实现高端升级的传统主导产品凸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超大型散料机械进入世界先进设计制造企业行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并打入国外高端市场;三车翻车机凭借世界独有专利技术,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大型焦炉机械、大型冶金车辆、超大型起重设备更是享誉业内,牢牢占据国内主导地位。 
    在持续推进传统主导产品迈向高端的同时,大连重工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风电核心部件、大型船用曲轴、大断面隧道掘进机、核电起重设备、大型高端铸锻件等五大成长型产品,并大力推进产品的深度研发和产业化运作。企业快速突破和掌握了多项核心制造技术,研制出国内首台6兆瓦风电齿轮箱、国内首支世界最长全冲程6G80ME-C型曲轴、国内首台三代核装卸料机、乏燃料容器起重机和燃料抓取机、国内首件AP1000试验用核一级核主泵泵体等重大装备,建成了国内最大、最具实力的风电核心部件、核电起重设备和大型船用曲轴研制基地,五大类成长型产品业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支撑。 
    近两年来,大连重工以雄厚的技术实力,进军海工、能源装备、节能环保、天文观测、航空航天、矿山设备等全新的产品领域,相继研制成功世界首台500米射电望远镜工程馈源支撑系统驱动装置、国内首台大运载火箭发射平台脐带塔、国内首台世界最大矿车用减速机、世界首台日产350吨煤气、煤粉两用活性对烧窑等重大战略性新产品。同时,钻井平台起重机、海工设备齿轮箱、余热利用、煤制天然气设备、矿用挖掘机、全移动破碎站等极具市场潜力的高端装备也不同程度地突破了技术和市场瓶颈,正在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从而形成了以传统产品为基础,成长型产品为拉动,战略性新产品为新增长点,多元化、立体式新型产品结构,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大连重工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30项以上,关键技术科研攻关60项以上,在中国七大重机企业中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领先,运行质量在同行业连续十几年拔得头筹。肩负着“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重任,在国家振兴和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单机转成套——叫响中国品牌 
    实现海外工程总承包是衡量一个企业综合实力和业绩的重要标志。早在2004年,大连重工就取得了商务部颁发的对外工程总承包资质证书,成为国内同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几家具备承揽海外工程总承包资质的企业。 
    作为我国重机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大连重工的冶金机械、起重机械、港口机械、散料装卸机械四大类传统主导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在性能、价格、质量、工期等方面与国际知名企业有着较强的比较优势,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和实力。 
    2007年4月,大连重工在与希腊、意大利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竞标中脱颖而出,成功签订了叙利亚拉塔基亚集装箱码头4台岸桥总承包合同,实现了海外工程总承包项目零的突破,从此开始了由单机生产向工程总承包的转变,并且一发而不可收。与此同时,针对技术难度较大的大型堆取料机、大型冶金起重机、连铸轧钢设备、转炉等出口产品,该公司采用了“借船出海”方式,先后与德国西马克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日本石川岛播磨公司、三菱商社,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等国外知名企业签订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升了企业适应国际化经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了企业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连重工凭借精品的质量、可靠的周期和合理的价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国际市场开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连重工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提供的12台大型堆、取料机完全是由企业独立设计制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出口项目,也是我国重机行业矿山大型成套散料设备首次打入国际市场的里程碑项目,标志着大连重工在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打造世界级散料设备研制基地征程中成功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依托工艺、主机和品牌优势,全力做大做强设备成套和工程总承包市场,通过建立“核心制造+成套经营”的新商业模式,大力延伸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效益水平。近几年,大连重工承建了国内60万吨电石工程等20项电石炉EPC(设计、采购、施工)总包项目,合同总额近70亿元,企业在国内电石炉设备制造及总包领域,能力一流,业绩突出,优势明显。同时,企业成功进入散料料场工程总承包领域,承建了翻车机小区等多个EPC总包项目。目前,企业承建的各类成套和工程总包项目达60多个,覆盖堆取料机、翻车机、装卸船机、焦炉机械、电石炉、石灰窑、轧机、连铸等10多个产品类型,成套和工程总包年订货额达到年订货总额的30%以上,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该公司以由国内到国际,由单件到整机,由批量到总承包的国际化品牌战略之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该集团董事长宋甲晶提出的“让中国的品牌叫响世界”绝不是一个口号。 
    国际化战略——进军高端国际市场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传统产品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利润空间逐步缩小的局面,早在2006年,该公司就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了“对发达国家市场,以批量化和效益型核心零部件出口为主;对发展中国家和资源新兴国家市场,以批量化和效益型整机出口为主”的近期国际化经营战略,以及“逐步实现对发达国家整机批量出口”的中长期国际化战略。 
    产品标准国际化、经营战略国际化,是大连重工以技术创新作为进军高端国际市场利器的两大手段。多年来,企业始终瞄准高端顾客,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按照世界顶级标准自主设计制造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锰矿堆取料机并成功交付顾客。去年,大连重工与澳大利亚劳黑尔公司签订了9台超大型散料装卸机械和港口机械供货合同,全部机型均为国际顶级产品。其中,14400吨/小时斗轮取料机和15280吨/小时固定堆料机是目前世界装卸能力最大的堆取料机,标志大连重工跻身世界一流散料装卸设备供应商行列。目前,大连重工自主研制的盾构机、核环吊、大型环保焦炉机械,大型堆取料机、大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大型装卸船机等高端整机产品和核心零部件的出口订货额已占企业出口订货总额的70%以上。 
    从零部件出口到整机批量出口,再到海外工程总承包,短短几年,大连重工完成了国际化经营的“三级跳”,目前产品远销8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向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出口比例达到66%。2013年,企业实现出口订货4亿美元,出口创汇2.63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完成出口订货近2亿美元,全年计划完成出口订货5亿美元以上,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技术平台——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 
    打造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平台,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企业技术发展的基本保障。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大连重工拥有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组建“国家风电传动及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内部建有1个设计研究院,7个专业设计院,1个电气技术研发中心,1个德国海外研发中心,建有3个实验室、4个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了以设研院(研发中心)为研发主体,实验室(研究所)为试验基地,冷热加工技术并举,专项技术作支持,辐射全公司的研发、设计、实验三级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了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助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健康发展。
    目前企业拥有130余项发明专利、12项国际专利,21个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创造了200余个“中国第一”。每年开发新产品30项左右,关键技术科研攻关60项以上。企业先后承担了6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9项辽宁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其中包括科技部863计划项目1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
    近三年来,企业产品共获市级以上科技奖30余项,其中世界首创的2万吨多吊点桥式起重机先后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双主梁多吊点起重机”专利项目荣获“第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
    如果说完善的技术体系是“梧桐树”,那么引来的就会是“金凤凰”。多年来,大连重工一直遵循“创新求发展,人才为根本”的科技兴企战略,结合新产品开发、主导产品技术升级、新产业领域拓展、科研等,全面加强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努力打造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采取了“外引内培”两条腿走路与激励机制并举方针大力推进。
    结合船用曲轴、隧道掘进机等新产业领域重大拓展项目产业化运作,大连重工引进了高水平国内外专家人才和先进技术,实施引智创新。在船用曲轴项目研发过程中,他们先后引进国外专家,同时通过引进国外专家和技术,培养、形成企业自己的创新团队,快速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双突破,取得了“开发一个产业,引进一个专家,搭建一个平台,带出一支队伍”的效果。
    与此同时,大连重工实行多种有效形式,建立起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每年通过导师制、名师带高徒、百名骨干培训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强对各类专家、技术骨干及青年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加速了创新人才的成长,每年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约200余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实行专家年薪制等,这一切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营造出良好的竞争与发展环境,使人才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

大连重工在竞争中与世界强手对弈

    2005年,大连重工完成了1500mm大型带钢热连轧成套设备工程,开创了国内自主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成套连铸连轧机的先河,创造了四项中国第一,即:国内重机行业第一个机电液系统集成的轧机总承包项目;国内第一套应用世界最新技术、中国人自行设计开发的高水平宽带热连轧机组;国内同类工程从合同签订到热试成功周期最短;国内同类宽带轧机投资最省。该产品获“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拥有四项授权专利。

大连重工在竞争中与世界强手对弈

    大连重工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国家大型曲轴生产研制基地,可生产曼系列50型以上和瓦锡兰系列52型以上所有型号船用曲轴,年生产能力150支以上。2007年以来,实现了特大型曲轴国产化研制的重大突破,破解了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课题,实现了大型船用曲轴国产化研制的历史性突破,提升了我国超大型船舶制造关键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水平。

大连重工在竞争中与世界强手对弈

    大连重工是国家确定的第三代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基地,拥有二代+环行起重机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制造了第三代AP1000、EPR核电环行起重机。可为30万千瓦、100万千瓦、125万千瓦(AP1000)、175万千瓦(EPR)的核电站提供250/100+10t、217(205)/10+190(205)+5t、300/25USt、320+35/5t的核电站用环行起重机。其中217/10+190+5t环行起重机获“第七届辽宁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拥有两项专利权。

大连重工在竞争中与世界强手对弈

    严格按照国外标准制造的散料装卸机械——斗轮堆取料机,堆料能力达到10500吨/小时,取料能力达8000吨/小时。

责任编辑:朱振杰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