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钢铁企业改革的大幕慢慢落下,宝武合并;中钢债转股方案获批;东北特钢则难逃破产的命运。东北特钢进入破产程序,开启此轮国企改革钢企破产先河,表明了国家对改革的决心,一些僵尸企业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1.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突出问题
中国钢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对全球都产生了影响。去年,中国钢铁制造商未能削减产量适应不断下滑的国内需求,导致大量中国钢铁涌入全球市场,拉低了钢铁价格,令全球钢铁业陷入危机。
当前中国钢铁突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产能过剩,还有以下诸如此类的问题:
产能分散
据统计,在100万吨以上的钢铁业联合企业有305家。产能分散,滋长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并带来环保问题。在客观上对国际市场上的垄断与投机,干扰了我国物价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产能过剩
目前我国粗钢产能约为12亿吨,按照2015年产量测算产能利用率不足67%,但受发展惯性影响,产能仍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总体进入下降通道,产能、产量、需求严重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融资难
企业普遍反映,目前融资面临着不予增量、续贷困难、涨息、抽贷、发债受阻等问题,即便是优质企业也很难从银行渠道获取资金,资金紧张的状况尤为严重。
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我国钢材市场北材南运的问题仍然突出。2015年,钢材产量在中华北和东北地区产量远高于当地的消费量,而华东和中南地区是钢材净流入地区。同时,品种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板材产能、产量过剩也较突出。
企业退出机制尚未建立,企业退出难
近两年出现了亏损严重的企业一度停产,有的企业想退出。但是企业退出通道没有打通,退出机制没有建立,退出政策仍然缺失。有的企业资金链已断裂,成为了“僵尸企业”,仍然退不出去。
2.东北特钢破产带来最新冲击波
中国东北工业核心地带的国有钢铁生产商东北特钢集团的破产之路十分漫长。3月份,在集团董事长杨华被发现疑似自杀身亡之后,东北特钢出现了首次违约。
2016年9月19日,由多家债券银行组成的东北特钢债委会召开会议,相关负责人通报辽宁省政府已经确定东北特钢集团将进入破产程序,并预计很快会出台破产重整方案。
对于中国钢铁行业来说,东北特钢的破产是地震般的一周内出现的最新冲击波。在中国钢铁行业,一个由中国政府拟定的计划正迈出第一步。该计划旨在提高钢铁行业的效率、降低其债务。
与早先的尝试类似,中国政府希望到2025年前,通过关停工厂、资产重组与合并策略打造占中国钢铁产量60%到70%的10家集团。
标准普尔全球普氏分析师李红梅表示:“能合并的就合并。合并不了的会去问银行能不能债转股。如果这也不行,就会选择最后手段——破产。”
3.“宝武之恋” 打开钢铁市场新格局
中国钢铁业“大变脸”时代到了,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两大钢铁巨头将合二为一,因为重组合并完成后,新公司钢产量将达到6000万吨,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钢铁“巨无霸”。
“宝武之恋”将打开新的市场格局,钢铁业两两合并可以产生强强联合效应,将有利于相互之间减少竞争、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提高行业集中度,改善钢材市场供求关系。
不过,令市场担忧的是,之前发生在钢铁行业内部重组合并的案例很多,也有一些重组并没有很好地实现“1+1>2”的效应。
一些“包办式重组”很明显是不利于钢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兼并重组不应该成为钢铁公司期盼的救命稻草,不要简单地为重组而重组。
对仍然处于熊市当中的钢铁市场来说,可能正在酝酿新的未来。钢铁市场的寒冬,可能还没有结束,但从钢铁业去产能以来,行业景气度稍有变化,钢价也有些许回升。
一言以蔽之,中国钢铁业重组合并有利于提高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重塑钢铁市场格局。
但对钢铁市场本身而言,重组并不能改变钢铁行业的属性,钢铁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在工业革命时代属于朝阳行业,而如今在新材料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钢铁价格也不可能再创辉煌。
4.中国政府介入调控
中国钢铁业大胆重组计划的推进,取决于中国政府能否控制各省政府依计划行事。这些省政府由于担心失业和税收问题,往往会通过补贴和贷款手段维持当地亏损钢铁生产商的经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一轮全面反腐对权力的迅速集中,令他对各省政府及其企业的控制超过了前任。
他的政治大扫除的最新举措,是将辽宁省45名全国人大代表除名。辽宁省是东北特钢的所在地,也是中国负债情况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工业风向标认为,习近平的影响力也许会加大重组的可能性。不过,近期公布的交易对钢铁产能过剩状况的影响也许十分有限。
重组交易往往会另行组建一个债务负担较轻的新实体,以确保其能够继续生产,从而保留具有盈利能力的产能。
保留并提升高端沿海产能、削减低端内陆产能的做法,在各种重组规划中随处可见,备受关注的宝钢武钢合并案也是如此。
在国家调控下,处于寒冬时期的中国钢铁会有所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