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行思:“机器传承人”下一代制造怎么造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6-02-01

    1月27日,日本调研组在完成对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日本新兴技术研究所的拜访后,即乘坐新干线赶赴此行的第二站——名古屋市。

 

    在27日的两场对话中,无论是日本大学景山一郎教授,还是日本新兴技术研究所CEO熊谷行裕,均反复提到机器人的深度学习能力,以及对自动化率损益点的把控原则等话题。两位日本新兴工业研究者的观点,与前两天调研组对日本产业经济省、日产横滨工厂、CYBERDYNE、丰田L&G和ESJ株式会社相关负责人进行拜访时所提及的观点,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在疾驰的新干线上,调研组就地开了一场关东之行的“小结会”。回顾此次关东地区(东京、横滨、筑波等)调研三天所得,日本官、产、学、研在思考“下一代制造”之时,至少有三个一致的观点:机器深度学习能力和机器仿生学,将是日本机器人产业的重点攻关方向;日本在推进中小企业“机器代人”时,高度重视利润损益点的计算;自动化人才在中小企业的植入,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推广保持同步。

 

    “机器传承人”是下一代制造业重点

 

    冬日早晨,位于日本千叶县的日本大学校园分外宁静,日本大学机械工学科教授景山一郎温和地介绍着他的研究成果,内容却令人惊讶不已。

 

    会议室里,景山一郎播放着一段二十年前的录像,是当年他参与研究的项目成果:一辆无人驾驶的小轿车在弯道和直道上稳健行驶,能通过摄像头识别路两边的白色边线,毫不逾越,远处根本看不出这是一辆正在自动化设备“驾驶”的汽车。

 

    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景山一郎的团队能进入日本国内高校前三之列。在二十年前初步完成汽车自动驾驶的研发后,他还研发了能自动驾驶摩托车的机器人。

 

    “现在,我们最大的课题是,怎样造一辆跟有人驾驶一模一样的汽车。”景山一郎说,谷歌公司的无人汽车此前试运行2000万公里,事故率高于人类驾驶的车辆,而且事故主要是追尾。

 

    他认为,追尾的很大原因在于,谷歌的无人汽车规则是根据驾驶规则设定的,严格遵守各种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司机、行人不会严格执行交通规则,将这样一辆令行禁止的汽车投放在大街上,容易造成事故。这就对汽车无人驾驶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无人汽车必须像人一样开车,拥有与人一致的驾驶习惯。

 

    这就是典型的自动化设备向人学习的过程。在日本,机器向人类学习,正在成为自动化技术、各种机器人研发的热门方向。在26日对CYBERDYNE的考察中,该公司对可穿戴机器人深度学习所依附的人类的技术能力十分重视,而25日日本参议院议员、经济产业委员长小见山幸治也向调研组表示,工业4.0对日本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将日本熟练工人的技能,用软件的方式保存、传承。

 

    损益分界点决定自动化推广程度

 

    事实上,无人驾驶汽车、可穿戴机器人等的背后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这一现象也同样出现在工业机器人上。在日本这个拥有超过30年自动化发展历程的国家,此次调研组在走访政府官员、教授学者和企业过程中,却发现他们都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工业机器人是为了解决人类重复劳动,工厂的自动化率并非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产品寿命和生产数量、用工情况等成本因素来决定。

 

    在日产横滨工厂的生产车间里面,发动机生产线分为四道工序,整条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率为40%,其中以第二道工序的自动化生产率最高,达到了96%,但第四道工序的自动化程度则相对较低,现场仍然能看到不少工序由人工操作完成。

 

    “这是由于第四道工序的汽车外观设计等更新频率高,如果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两年就要更新一次,成本投入比较高。”日产横滨博物馆馆长河村先生认为,自动化率并非越高越好,而是要在边际成本上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工业机器人只是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部分,目的是要为企业带来利益。”SERC株式会社、日本新兴技术研究所总经理熊谷行裕是一家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的公司,目前该公司与丰田、松下等众多大企业都有紧密合作。他认为,有些工位需要机器人替换,而有些工位用人会更加合适。

 

    在判断什么时候该用机器代人的问题上,熊谷行裕与河村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熊谷行裕认为,是否采用工业机器人取决于企业生产的东西是什么,生产量情况如何,投入机器人后会否更加节省劳动力成本,最后对企业损益分界点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要用工业机器人。

 

    重视为中小企积累自动化人力资本

 

    在自动化经济账背后,对希望实施自动化的日本中小企业而言,人才却是需要比资金、设备、系统花费更多精力解决的问题,这是值得我国中小企业高度重视的另一个“日本经验”。

 

    “日本工业机器人的研究阶段已经完成,已经没有技术难关,而且机器人在大公司已基本普及,现在是要普及中小企业的阶段,中小企业占全日本企业总数的90%。”熊谷行裕说。

 

    除日本外,熊谷行裕所在的日本新兴技术研究所还接待过中国、印尼、墨西哥、哈萨克斯坦等很多国家的企业。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一些企业对自动化认识不足,只知道买设备,并未彻底认识人才同步植入的重要性。“机器人本身不是自动生产线。如果没有做自动化的人,怎么做自动化?对企业而言,培养会做自动化的人是最重要的。”

 

    “中国企业可以购买日本的自动化设备或者技术合作,但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买再好的设备,按一下电脑按键,电脑不会把生产全都完成,还是需要人来完成。”在采访中,对日本制造业发展深有研究、曾为日本众多巨头企业提供服务的ESJ株式会社负责人山口胜彦说。

 

    山口胜彦也不断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花钱能买到杰出的设备,但培养人才不像买设备,不是花钱就能培养的。这是我对中国制造的一个建议。”

 

    在一个完善的自动化产业体系中,专业的自动化人才培育机构是重要一环。“中小企业是否适合普及机器人,机器人出售公司并不真正关心,所以我们认为这可能造成不平等的商务关系。”熊谷行裕说。

责任编辑:覃琬芸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