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桂林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通过积极实施创建国家“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三大行动,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化。
工业总量跨台阶 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
2015年,预计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是2010年的1.98倍,“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达到14.6%;预计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760亿元,是2010年的1.78倍,“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达到13.6%。“十二五”时期,桂林工业发展保持持续平稳增长态势,全市工业总产值在5年间增长98%,基本实现翻番目标。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跨越2000亿元大关,桂林工业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跨越。
2015年,预计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22亿元,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87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54倍和2.72倍。“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8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14倍,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40%,年均增长20.5%;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1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98倍,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225%,年均增长22.2%。
重大项目添动力 转型升级步伐快
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十二五”时期,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40个,其中,新开工252个,竣工投产178个。君泰福光伏发电及并网电气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桂林三金药业现代中药产业化项目等一大批影响力深远的重大项目建设,为桂林的工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方面,到2015年,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四大重点产业完成产值1257.5亿元,占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50.3%;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530亿元,占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1.2%;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亿元(不含基础电信运营商),是2010年的3.71倍。工业企业提升成效明显。桂林福达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广西瀚特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到2015年,全市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达460家,超10亿元工业企业达31家,分别比2010年多237家和18家,力源粮油成为桂林市首家超百亿元企业,燕京漓泉、桂林国际线缆等成长为超50亿元企业。
创新发展为引领 园区集聚效应显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时期,全市新认定自治区级技术创新平台59家,占到全区的新增数量的约30%,是“十一五”时期认定的4.92倍。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桂林市首家国家认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化橡胶桂林有限公司、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成为广西首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到2015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自治区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相对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工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年轻企业家干部人才队伍培育。“十二五”时期,市工信委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组织各类培训班53个和专题讲座16次,包括协助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累计为企业培训人员达到7000多人次,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5年,预计全市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是2010年的3倍,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4%,比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亿元,新增开发面积35平方公里,新增入园工业企业450家。
融合发展趋势明 企业融资增渠道
“十二五”时期,在经济新常态下,通过促进产业的融合、技术的融合、发展理念的融合,有力地推动了桂林市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两化贯标工作全面展开,漓泉、三金、立白三家企业获批成为国家首批两化贯标企业,数量位居全区前列;智慧园区建设有新进展,桂林高新区成为首批广西工业园区两化融合示范园区,荔浦县工业集中区成为首批广西工业园区两化融合试点园区;智能制造应用逐步开展,桂林福达、君泰福、三金、漓泉、奇峰纸业等企业以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工厂为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智能化制造;企业网上营销工程全面铺开,与阿里巴巴开展合作,初步建成桂林市跨境电子商务、阿里巴巴LBS桂林服务中心等网上营销平台,超过400家企业开展了网上营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2015年,通过政府中小企业信贷资金杠杆作用,增加了银行向企业贷款积极性,预计今年桂林市中小工业企业共获发放贷款2.1亿元,缓解了桂林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十二五”期间,桂林福达在上海股交所上市,瀚特信息、星辰科技、五洲旅游、天锐医药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融资,组织了博达汽车、桂林天然食品等40家企业在北部湾股权交易所、上海股权交易中心等地挂牌,标志着桂林市企业已主动走向国内资本市场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