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3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落幕,2014年全国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浮出水面,钢铁和装备制造企业大多将目光集中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这项任务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的举措可概括为:一是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这被视为根本出路;二是强调市场竞争,推动过剩产能淘汰;三是加大标准约束和执法力度;四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企业创新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机制等环境,推动创新。
事实上,这些要点,正是近年来冶金装备制造业苦苦追寻的。钢铁行业的低迷,使得冶金装备制造业同处于“难兄难弟”的境地。那么,拿什么引领冶金装备制造业摆脱困境,实现转型升级?冶金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冷暖相间喜忧参半
2013年是我国装备工业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相对有所改善,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但形势错综复杂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估算2013年重机行业主营收入保持11%~12%的增长速度,而冶金机械行业主营收入增速预计在1%~2%,这也表明冶金装备制造业受钢铁行业整体效益影响较大。2014年,冶金装备制造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转型升级加快、新一轮改革政策措施出台释放发展红利、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国内经济趋于回暖等有利因素,也有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乏力、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加大、钢铁去产能加速等不利因素。
目前,我国冶金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教育、科研、设计、制造、服务的完整体系。冶金重大技术装备从冶炼、轧制、精整等主体成套装备到球团烧结、炼焦制气、物料搬运等辅助成套装备,都能够立足国内自主设计制造,有的装备水平已迈入世界前列。
但据中国重机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镜在2013年11月中旬召开的首届全国绿色冶金装备科学技术前沿论坛上分析,当前我国重机行业包括冶金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重机行业要直接面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原材料工业的“两个减法”。第一个“减法”是指消减产能总量。国家将采用淘汰落后产能和合并规模的方式,减少产能总量和生产企业数量。第二个“减法”是指节能减排,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饱受压力。另一方面,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再采用大规模、系统的技术引进来推进技术更新换代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掌握了部分重型机械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部分产品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国外不会再卖先进技术给我们。今后只能以我们自己为主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和集成自有知识产权的装备。”李镜强调。
面对国内外主客观发展形势,业内人士认为,冶金装备制造行业要摆脱困境,实现转型升级,就应该紧紧围绕冶金工业节能减排、抓质量、扩品种、产业升级的需求,密切与冶金工艺结合,吸收成熟的科学技术,加快自我创新软实力的提升,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猛犸象灭绝的启示
“猛犸象是已知最大的动物种类,曾生活在6500万年至1万年前。它身上披着细密的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应当说适应了当时的生活环境。但是,随着气候变暖,猛犸象的活动区域缩小了,草场植被减少了,猛犸象最终没能再次适应环境的变化,在自然界消失了。”在2013年第四季度开始研判2014年市场形势时,陕鼓集团董事长印建安就在集团内部管理层沟通学习日上分享了这个故事。他进而提出的问题是:“在市场风浪下,陕鼓这艘船是否会沉没?”
2008年到2011年,陕鼓第一业务板块即传统的冶金装备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高峰;2012年起,传统业务市场的“天花板”已经出现,这与钢铁生产企业发展现实不谋而合。但早在2005年,面对当时的市场环境和未来市场的预判,陕鼓就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其核心一是适应市场的变化,二是合理地分配内外部资源。例如河北钢铁唐钢与陕鼓动力签订了《唐钢炼铁北区2号高炉煤气除尘及TRT系统改造工程》合同,项目实施后,唐钢高炉系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吨铁TRT发电量将由30千瓦时提高到42千瓦时,高炉除尘不再消耗水资源,厂区环境质量将大大改善。
陕鼓深切地体会到,下游冶金、化工行业整体景气度较低,却催生了节能减排、降低长期运营费用的迫切需求,如钢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中将改用节能环保总量控制,陕鼓在冶金行业节能减排、结构升级中将大有可为。此外,“营改增”有利于降低服务业税负,使客户更愿意将与自身主业无关的业务交由专业化外包公司完成。
印建安由此反思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与动物在自然界的角色相似,适者生存。不同之处在于气候变化是缓慢的,而当下处于信息和互联网时代,市场环境的变化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快。
让员工成为科技创新的“狮子”
有专家分析指出,进入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仍将存在技术投入水平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开发核心或关键技术能力的一大障碍。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仍然较低,近几年一直徘徊在2%左右的低位区间,与发达国家4%~5%的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研发投入分散,多数研发投入在跟踪模仿或配套技术的开发上,面向行业的基础技术研究投入严重不足。三是装备工业科技人员平均拥有量仍然较低,科技活动人员占同期装备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低,仅3%左右,低于工业发达国家5%以上的水平。对此,冶金装备制造企业如何弥补这一“短板”?
“领导者是狮,员工是羊”的观点曾风靡一时,但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长谢东钢不这么看:“我是羊,我的同事是狮子。搞科研的人在市场上就该是猛兽,我的目标和工作很简单,就是天天去给狮子们找‘肉’,考虑如何让狮群更强;而狮子们为了填饱肚子,首先要自己寻找猎物。”谢东钢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却流露出一种狮子般坚毅的神态。处于中国钢铁装备研发第一梯队并作为国家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的中国重型院,就是要每个员工都成为科技创新的狮子。而不搞科技创新,企业早就没有退路。
“给他宽松的环境,宽容他的失败,教他宽厚待人”———谢东钢的”三宽“理念让他身边聚集起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和专家为代表、以不断创造“中国第一”为目标的千人优秀研发团队。10多年来,中国重型院创造了近百项国产首台(套)业绩,36项中国企业新纪录;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0余项,获授权专利240项。在市场竞争中,中国重型院获得100多亿元的合同订单,净资产增长了5倍。
那么,如何进一步构建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谢东钢认为,一是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技术与工艺技术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行业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联合或配合大中型钢铁企业(集团)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产品以及关键工艺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如何促进冶金生产工艺的创新与冶金装备的进步协同发展?谢东钢说,首先,要脚踏实地,围绕冶金工业细分市场,扩大产品品种,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采用机械、液力、电气及自动控制、信息等先进技术,改造原有设备,实现工业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其次,除了在主机产品上开展节能减排研究外,冶金装备行业还须要增加废气、废液、固废的收集和再利用的减排、资源回收单元成套设备研制。
“无论何时何地,科研是设计之骨,创新是科研之魂。企业要不断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这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新装备,才能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才能对行业技术进步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谢东钢对此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