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创新工业发展模式

来源:中国工业报  发布时间:2015-07-07

    “‘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和实质,是新一代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当这些要素构建在一起以后,所产生的新数字空间、新智慧空间,正在对整个产业和制造业形成全方位融合,并引发了产业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下,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了工业4.0,中国则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些战略规划将对整个制造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互联网+”带来智慧空间

 

    杨海成表示,“互联网+”的内涵十分广泛,互联网把数据资源和计算连接在一起,整个移动互联又将这些数据计算资源带到任何一个角落和地方。移动互联实现了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极大自由,不仅是人与人的互联,现在开始实现物与物的互联,人和物的互联,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互联,产生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的知识空间和数据空间,“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的海洋之中”。

 

    “信息、知识、互联……”本质上带给人类的最重要的价值,是用技术的手段方法平台来处理信息,处理知识,来创新智慧。所以,互联网和“互联网+”带来的是一个崭新的知识空间,因为数据承载着知识,互联网用计算和网络平台把所有的知识和智慧汇聚在一起,推动人类走向智慧空间,走向人类最高级的思维模式,用智慧来管理整个设计,管理整个工厂,创造每一个产品。这是互联网带给人们的最大的变化。

 

    杨海成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用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互联网+”带给人类的是,人类处理知识的手段工具由原来的自然的人工方法进入到机器阶段。这种智能机器,使人类从自然阶段走向大规模、机器化和智能化阶段。

 

    新一代“互联网+”使人类开始进入到知识大爆发时代、智慧时代,同时智慧技术本身也进入到了工业化和大生产的阶段,过去我们处理信息是靠电报、电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在我们看到网络计算是用机器来处理,用计算用知识的传播来处理。

 

    “互联网+”带来智能制造

 

    智慧空间中,所有的产品在渗透,在发展,在融入,在变革,在创新,智慧无所不在,融合到工业中形成了工业互联网,开辟了工业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智慧的空间里,可以定义智慧的产品。以特斯拉电动汽车为例,汽车不仅能人工驾驶,还能自动驾驶,可以互联,可以实现智能交通。从汽车的设计,再到汽车的生产、运营已经完全变样了。

 

    可以预计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是人类脑力和智慧的革命与释放。当人的脑力要用机器来代替和主导发展的时候,这个世界将会进入全方位的变革。

 

    据杨海成介绍,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互联网对工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它产生了机器人,产生了智能制造,产生了3D打印,而且创新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发展模式。异地协同设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整个互联网空间和整个制造业的体系、模式、平台、技术整体融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和工业4.0一样,在发展中给制造业带来各种变化。

 

    “互联网+”带来个性化制造

 

    如果制造业把网络和产品加起来,嵌入到用户的使用空间,当这个产品和网络连接在一起时,生产厂家与服务厂家可以跟踪产品的使用状态、应用状态,像Uber就是知道使用状态才能调动资源。

 

    “互联网+”给制造业带来的深刻变革,还包括个性化需求的制造。

 

    “制造业过去是有什么卖什么,现在是用户要什么企业才制造什么。”杨海成指出,用户的需求可以在网上广泛征集,1万个订单可以由1万个创客设计,然后是技术模块化的分解,免去了中间过程,实现了直接由客户下单,这边直接组织生产。个性化带来的是满足人的最大需求,而且这种个性化使得人类能够高效地利用制造资源。

 

    杨海成指出,当前制造业开始走向分散化,制造资源到处都有。过去相关部门要建工业园,把企业集中起来,现在理论上可通过网络把所有的制造资源汇集在一起,形成制造的资源池。在他看来,德国的工业4.0,就是要制造一个德国国家工业机器来满足全世界的制造。只要连接起来,其他国家就可以不用生产,而德国则可以生产全世界所需要的汽车和装备,前提是要用网络的力量来汇集资源,汇集全球的资源来为他服务。

 

    “互联网+”带来两化深度融合

 

    我国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这样的发展方式,将对中国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中国制造走向强国,就要依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形成的巨大的知识空间、网络平台,使之与制造业进行融合、嫁接、创新,最终改变制造业,提升制造业,创新制造业。

 

    杨海成指出,“中国制造2025”若干重点领域和若干重大措施,都是围绕着“互联网+”以及“+互联网”这样一个模式往前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制造已经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突破点和落脚点,这意味着,制造业即将推动智能化,并不断加深两化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的战略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一是网络化的协同制造,二是智能工厂,三是发展智能机器人,四是发展高端成套装备,五是大力推动3D打印制造,六是新时代的新兴工业。过去是做工业的传统部件,现在要做智能部件,要发展工业软件,工业数据库,工业的标准和工业的安全体系,构成一个新型的庞大的新工业技术。

 

    ●相关报道

 

    “互联网+”:互联网产业主动融合实体产业

 

    有关现代企业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存在“互联网+”和“+互联网”两种理解。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认为,互联网产业主动融合实体产业才是“互联网+”。

 

    高文解释指出,“+互联网”是原有的东西,然后向互联网靠近,而“互联网+”则是把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姿态降低,然后向产业靠拢,这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主要的含义。他强调,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以及整个商业生态进行审视的思维方式。

 

    高文指出,互联网思维开始的时候是面向产业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实际上是把产业的思维方式推到管理上了,所以这是从产业向政府管理的一个迈进。“互联网+”既不是单纯的PC互联网也不是移动互联网,而是一个泛互联网。未来泛互联网是跨越各种终端的包括台式机、笔记本,以及手表、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等,范围更加开放和广泛。

 

    那么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什么?有三个支撑:第一是自主,以前的商业核心是厂家,由厂家去培育市场然后去销售。现在实际上是把它变成用户了,所有的核心不再以厂家为核心,而是用户为核心,所以从厂家到用户是互联网的第一纬度。第二个是开放,这个非常重要。从产业上面讲其实就是从垄断走向平等。以前所谓的垄断,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形成的,但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则必须要平等。第三个是体验,这也是一个最难的地方。在互联网思维的背景下,要有领导变群众的姿态和决心,要倾听市场的声音,做不到这一点,互联网思维就不会形成。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洪京一指出,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抛开这些概念,互联网概念的深入,已经说明互联网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现代企业必须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推动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这一点已经达到了共识,无论是依据哪一种观点,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产业都需要变革。如何变革,如何应用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企业还有传统企业各需要做什么,值得所有人深思。

 

    洪京一指出,随着互联网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强势扩张,以互联网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可以迅速地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而同时,因为传统产业的门槛比较高,互联网产业难以接入,实际发展中也因该考虑由传统产业引导,以互联网技术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和竞争能力。

 

    洪京一表示,当前聚集产业资源,形成政、产、学、研、用的模式,对于促进产业互联网非常重要。因此,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亚信集团、深圳一体集团等30家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联盟旨在打造沟通交流的平台,产业创新促进的平台,以及创新资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连接的平台。

 

    高文进一步指出,互联网思维在中国的成功案例很多了,阿里巴巴成功之处在于,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模式。电商实际上就是打破了传统商业垄断氛围然后获得了成功。

 

    “那么政府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高文指出,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核心就是众,“就是大众的众,万众的众,政府高层已经完全是互联网思维,政策也在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所以,政府要做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说要有这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字,要打破垄断,要扎根群众,要服务人民”。互联网思维不仅对商业领域适用,对政府管理同样适用,政府对城市管理要习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具体实践。     (杨明)

责任编辑:覃琬芸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