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又如何让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怎样让成果转化为各方带来真正效益?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对于这一问题,西安高新区充分利用西安高校和众多科研院所,以及人才密集、科研基础雄厚,创新科研成果大量涌现的基础优势,着力统筹科技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走自主创新、内生增长之路,探索出了一条特色明显、稳健发展的新模式。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1-2-3模式”
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融合互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西安高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主体架构由1个核心、2个重点、3个支撑构成,即“1-2-3模式”。1个核心指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业务,2个重点指以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为工作重点,3个支撑:一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支撑,以高新区创业园、人才中心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创业、企业孵化等公益性创新创业服务;二是市场化科技服务支撑,以西安科技大市场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代表的商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三是以高新区为主导、省市区联动的配套政策服务支撑。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园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和核心。西安高新区的发展就是依托本地丰富科技资源,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高校院所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实现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转化的过程。
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紧密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这一核心业务不放松,重点抓知识产权工作,通过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为自主创新技术成果提供确权、维权保障;重点抓科技金融工作,通过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构建和完善公益性、市场化、政策性三大服务支撑系统,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体系化、系统化运营方式,全面推进园区产业创新发展。
平台建设是园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高新区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资源能力,整合集成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服务链,积极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
截至2014年底,高新区已搭建10多个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平台,如高新区与西安市科技局共建的统筹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大市场,高新区与省金融办合作共建的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创办的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培育服务的平台———创途在XIAN,西安软件园创立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平台———移动梦工场,以及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创建的招聘求职服务平台———高新人才热线等等。
高新区积极探索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市场化平台建设。目前高新区企业自建的市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已超过200家。通过整合创新要素,创新商业模式,提供市场化服务,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完全市场化运营的商业平台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例如提供国内首家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在线交易平台———西安凡特网,从事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在线交易与运营服务平台———金知网、知了网,提供在线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西安科易网,提供创业融资服务平台———西安众筹网等等。
政策是园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机制是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根本动力。而目前在国内科技创新体系中,由于体制机制的束缚,科技资源的分散、分隔、分离,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其资源配置与调节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利用政策的利益导向与市场机制形成双重利益驱动模式,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西安高新区高度重视政策创新,围绕推动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高端人才、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等系列专项政策,其中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支持军民融合等部分政策都属于国内首创,构建形成了完善的科技创新配套政策支撑体系。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以及政府采购、后补助、财政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创新发展。2014年,高新区10亿元产业基金中,用于落实科技创新政策的资金额达到40%以上。
创新型服务机构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服务组织,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合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是园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承载者和组织保障。引进和培育各类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促进创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做大做强,是西安高新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效运营的重要手段。通过多措并举,支持孵化器、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技术转移机构等创新型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高新区近两年来,先后支持组建成立了中科创新孵化器、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西安技术经理人协会、西安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中心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机构,截至2014年底,高新区累计已建立了25家企业孵化器(国家级13家)、30家产业联盟、20多家行业协会,以及8家技术转移机构(国家级4家),园区以研发设计、技术转移、人才创业、企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金融服务等为核心业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超过400家。
创新成果涌现
成为西部创新创业最活跃
众多周知,西安高新区的创业孵化全国领先,一直是西安高新区的最显著特色。当前,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苗圃-孵化-加速”完整的创业孵化体系,创业园是我国最早的孵化器之一,是我国首家获得“亚洲孵化器奖”的孵化器,先后获得了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单位等国家级荣誉20余项。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其中国家级13家,孵化器面积超过200万平米,累计孵化毕业企业1047家,在孵企业2200余家,孵化器企业从业人员目前已超过5万人。建设了西部首家科技企业加速器,聚集了140余家高成长性企业,培育了力邦制药、西安富士达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巨人科技企业。预孵化基地“创途在XIAN”已成为陕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代表,成为西部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的一面旗帜。
西安高新区聚集了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200余个,其中国家级30多个;拥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20个,其中世界500强研发机构48个。区内企业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300多项,主导制定了同轴射频连接器、电网电能质量等16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国家标准360多项、行业标准300多项,涌现出双模导航芯片、物联网芯片、CCD立体相机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信息安全和航空航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西安高新区是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市设立了每年3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高新区每年支持人才发展的资金超过1亿元。目前,从业人员中博士硕士有4.3万人,拥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26万人,千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82.4%;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10.4万人,占32.2%,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创业人才17人、创新人才38人,占全省的50%。有4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基地,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列中西部高新区第一。
西安高新区探索了科技企业孵化培育、军民融合、合作嫁接、院(校)企分离、改造升级的五种创新模式,推动企业成为统筹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的主体。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注册企业数超过3万家,85%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经认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60家,占西安市的70%。到2014年底,过百亿元的企业超过20家,过亿元的企业突破400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科技成果亮点纷呈
西安高新区24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成为我国内陆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为广大中西部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转化方式调整结构提供了重要借鉴。
西安高新区作为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先改先试区和核心承载区,不断促进科技资源的统筹转化,形成了较强的要素聚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营造了一个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科技成果交易转化、科技企业孵化成长的体制机制与环境。有效解决了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问题,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金融、军工与地方四大体系的融合发展,实现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加速转化。
据悉,西安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头,2014年专利申请量超过3万件,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6万件,约占陕西省的65%;技术交易额达到310亿元,占陕西省的50%。西安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授权的发明专利数超过2万件。同时2014年2月,高新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14年12月由高新区牵头组建西部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被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获得国家5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用于探索军民两用专利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及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与路径。
2014年度西安高新区共有47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以及省市科学技术奖。其中,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西安康拓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胡立人参与的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理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百万吨级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高效离心泵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绿地集团西安置业有限公司参与的水与废水强化处理的造粒混凝技术研发及其在西北缺水地区的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1-2-3模式”
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融合互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西安高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主体架构由1个核心、2个重点、3个支撑构成,即“1-2-3模式”。1个核心指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业务,2个重点指以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为工作重点,3个支撑:一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支撑,以高新区创业园、人才中心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创业、企业孵化等公益性创新创业服务;二是市场化科技服务支撑,以西安科技大市场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代表的商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三是以高新区为主导、省市区联动的配套政策服务支撑。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园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和核心。西安高新区的发展就是依托本地丰富科技资源,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高校院所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实现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转化的过程。
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紧密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这一核心业务不放松,重点抓知识产权工作,通过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为自主创新技术成果提供确权、维权保障;重点抓科技金融工作,通过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构建和完善公益性、市场化、政策性三大服务支撑系统,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体系化、系统化运营方式,全面推进园区产业创新发展。
平台建设是园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高新区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资源能力,整合集成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服务链,积极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
截至2014年底,高新区已搭建10多个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平台,如高新区与西安市科技局共建的统筹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大市场,高新区与省金融办合作共建的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创办的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培育服务的平台———创途在XIAN,西安软件园创立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平台———移动梦工场,以及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创建的招聘求职服务平台———高新人才热线等等。
高新区积极探索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市场化平台建设。目前高新区企业自建的市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已超过200家。通过整合创新要素,创新商业模式,提供市场化服务,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完全市场化运营的商业平台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例如提供国内首家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在线交易平台———西安凡特网,从事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在线交易与运营服务平台———金知网、知了网,提供在线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西安科易网,提供创业融资服务平台———西安众筹网等等。
政策是园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机制是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根本动力。而目前在国内科技创新体系中,由于体制机制的束缚,科技资源的分散、分隔、分离,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其资源配置与调节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利用政策的利益导向与市场机制形成双重利益驱动模式,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西安高新区高度重视政策创新,围绕推动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高端人才、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等系列专项政策,其中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支持军民融合等部分政策都属于国内首创,构建形成了完善的科技创新配套政策支撑体系。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以及政府采购、后补助、财政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创新发展。2014年,高新区10亿元产业基金中,用于落实科技创新政策的资金额达到40%以上。
创新型服务机构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服务组织,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合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是园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承载者和组织保障。引进和培育各类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促进创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做大做强,是西安高新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效运营的重要手段。通过多措并举,支持孵化器、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技术转移机构等创新型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高新区近两年来,先后支持组建成立了中科创新孵化器、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西安技术经理人协会、西安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中心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机构,截至2014年底,高新区累计已建立了25家企业孵化器(国家级13家)、30家产业联盟、20多家行业协会,以及8家技术转移机构(国家级4家),园区以研发设计、技术转移、人才创业、企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金融服务等为核心业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超过400家。
创新成果涌现
成为西部创新创业最活跃
众多周知,西安高新区的创业孵化全国领先,一直是西安高新区的最显著特色。当前,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苗圃-孵化-加速”完整的创业孵化体系,创业园是我国最早的孵化器之一,是我国首家获得“亚洲孵化器奖”的孵化器,先后获得了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单位等国家级荣誉20余项。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其中国家级13家,孵化器面积超过200万平米,累计孵化毕业企业1047家,在孵企业2200余家,孵化器企业从业人员目前已超过5万人。建设了西部首家科技企业加速器,聚集了140余家高成长性企业,培育了力邦制药、西安富士达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巨人科技企业。预孵化基地“创途在XIAN”已成为陕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代表,成为西部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的一面旗帜。
西安高新区聚集了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200余个,其中国家级30多个;拥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20个,其中世界500强研发机构48个。区内企业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300多项,主导制定了同轴射频连接器、电网电能质量等16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国家标准360多项、行业标准300多项,涌现出双模导航芯片、物联网芯片、CCD立体相机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信息安全和航空航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西安高新区是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市设立了每年3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高新区每年支持人才发展的资金超过1亿元。目前,从业人员中博士硕士有4.3万人,拥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26万人,千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82.4%;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10.4万人,占32.2%,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创业人才17人、创新人才38人,占全省的50%。有4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基地,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列中西部高新区第一。
西安高新区探索了科技企业孵化培育、军民融合、合作嫁接、院(校)企分离、改造升级的五种创新模式,推动企业成为统筹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的主体。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注册企业数超过3万家,85%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经认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60家,占西安市的70%。到2014年底,过百亿元的企业超过20家,过亿元的企业突破400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科技成果亮点纷呈
西安高新区24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成为我国内陆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为广大中西部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转化方式调整结构提供了重要借鉴。
西安高新区作为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先改先试区和核心承载区,不断促进科技资源的统筹转化,形成了较强的要素聚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营造了一个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科技成果交易转化、科技企业孵化成长的体制机制与环境。有效解决了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问题,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金融、军工与地方四大体系的融合发展,实现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加速转化。
据悉,西安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头,2014年专利申请量超过3万件,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6万件,约占陕西省的65%;技术交易额达到310亿元,占陕西省的50%。西安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授权的发明专利数超过2万件。同时2014年2月,高新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14年12月由高新区牵头组建西部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被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获得国家5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用于探索军民两用专利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及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与路径。
2014年度西安高新区共有47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以及省市科学技术奖。其中,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西安康拓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胡立人参与的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理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百万吨级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高效离心泵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绿地集团西安置业有限公司参与的水与废水强化处理的造粒混凝技术研发及其在西北缺水地区的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