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以及人口红利的消退,智能制造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多,而嗅到机遇的上市公司也不惜斥巨资布局机器人产业。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进口机器人3588台,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7.5%,进口总价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1%;而国际机器人联盟预测,到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到40万台,成为全球第一。
在政策支持和行业前景的刺激下,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盯上了“机器人”。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今,威亚股份、巨星科技、理工监测等14家上市公司宣布进军机器人产业,投资金额合计超过8亿元。
均胜电子去年8月宣布斥资1.5亿元,设立宁波均胜普瑞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有限公司,其中超过1亿元用于从德国伙伴手中收购相关知识产权;博林特今年1月也宣布斥资1.05亿元购买智能磨削机器人系列技术。
新时达去年宣布使用5000万超募资金设立机器人业务子公司。为了尽早从机器人市场分一杯羹,新时达还计划在新公司设立后5年内,以新公司不超过30%的股权用于激励研发和管理团队。
积极培育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 挖掘市场潜力
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形成有效需求牵引,据悉,发达国家都是在劳动人口锐减、用工成本高涨的背景下,开始发展本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用工成本不断提高,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从应用领域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产业,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更广泛领域的应用还比较有限,机器人对危险、有害环境的劳动力替代还不够充分,在极端、高端、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如制定工业机器人产品推荐目录、举办工业机器人主题展览和比赛、组织工艺技术培训、开展机器人示范应用等,积极培育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
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罗百辉表示,目前,资本与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空前,从行业发展来看,以沈松、广州数控、拓野机器人、普洛汇森自动化等为代表的国内机器人企业,在机器人本体、伺服、控制器、减速机等方面逐步获得技术突破,本体技术指标已接近外资品牌产品,国内企业在数控技术和自动化系统集成方面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能够快速切入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行业,分享机器人自动化行业的成长机会。
“体力劳动人口锐减是影响当前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第一因素。从人口结构来看,1962年后人口出生高峰期的劳动人口已达到50多岁,未来几年每年会有2600万以上的人退出体力劳动适龄人口,而每年新增的零零后仅1600万人,剪刀差效应将造成每年体力劳动适龄人口减少1000万人,十年累计减少1亿有效劳动力,这对年轻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制造业来说,是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未来年轻劳动力的短缺将是一个中长期现象,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提高将是确定性大的趋势且十分迫切,这是机器人自动化行业未来具有投资机会的重要逻辑。
“需求推动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行业前景,罗百辉表示,工信部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正加速制定,行业高景气持续。行业中合作和并购不断催化,或为国产企业带来跨越式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性价比改善,个人机器人(PR)或复制个人电脑(PC)走入家庭的发展道路,成为下一个互联网终端,市场空间较工业机器人更加广阔。
加强技术创新 提升国内产品竞争力
我国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起步较晚,成本、性能、品牌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绝大部分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被外资品牌掌握。尤其是占成本比重最高的减速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导致我国机器人生产企业成本难以控制,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纷纷加大了在中国的布局。数据统计,日本FANUC、日本安川、德国KUKA和瑞士ABB等四大行业巨头合计约占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 65%。外资品牌在我国机器人市场中已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广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工业机器人需求不断增长,而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则相对较低,正适合国内工业机器人寻求规模突破。为此应加强国家产业政策指导,明确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建设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应加大工业机器人技术、产品资金投入力度,打造差异化产品,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提高国内产品竞争力。
发展机器人产业,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但与此同时,我们要勇于突破常规,寻求适合自己发展方式,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摆脱受制于人的现状。“面对国外对核心技术的严格封锁,我们坚持自主研发,突破了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表示,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12%以上,已拥有300多项发明专利和几十项软件版权,新产品对企业经营贡献率超过30%。他认为,进入信息化社会市场变化太快,只调整产品结构,最终就是从水坑跳到了火坑,经营模式转型更为关键。要利用当前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支撑,加速创新整合,争夺机器人市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