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到底属于什么行业?这个问题已经变得含糊。小米从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起步,逐步向IT、3C、智能家居进军,甚至还包括未来的汽车。它们都将构成小米生态圈的一部分。
转播到腾讯微博
小米作为一个价格屠夫的形象正在深入人心。很明显,小米不想在硬件上赚取多少利润。雷军要的是定价权,而且刀刀见血,每击必中。小米即将在16日发布的小米空气净化器就是最新的例子。这个行业的利润如同过去的智能手机、手环、充电电源、智能插座一样,单品利润率将变得惨不忍睹。
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汽车行业上吗?如果可能,只能是电动车,因为它的介入成本最低且便于代工(小米向来奉行轻资产战略)。当然,之所以传闻尚未变成现实,是因为雷布斯正在等待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如何评价这种可能性?不妨对比一下小米介入新行业(以空气净化器为例)的手法和传统的自主车企整合产业链的方式。都是后发企业,他们切入新行业/新细分市场的手法有何区别?
小米 | 自主车企(以陆风X7为例) | 小米开发电动车(假想) | |
市场调研 | 购买多个品牌的净化器,选定合作/仿制/竞争目标。 | 研究多个紧凑型SUV,确定仿制/竞争目标。 | 调研电池生产商的产品,确定产品定位,瞄准某高端竞品。 |
合作方向 | 确定和日本巴慕达的合作(被拒)。 | 与路虎曾因英文商标权对簿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陆风也获得了欧盟商标保护 | 与某二线整车厂达成代工协议 |
团队建设 | 挖来巴慕达日本研发总监大本雄也来担任其空气净化器研发经理 | 未挖角路虎高管 | 挖角外观设计、动力系统团队。 |
供应链 | 接触巴慕达OEM厂商和材料供应商,与其中一些达成合作 | X7发动机由世界无敌发动机厂商三菱供货,8AT也与极光使用的采埃孚变速箱不同,双方供应链无交集 | 利用整车代工厂原有供应链,但小米会自己掌控电池、电机技术供应链,很可能与市场领先的电动车厂商的供应链雷同。 |
知识产权问题 | 看上去小米并未规避竞品外观专利,基于某些设计不同,在中国可能避免对手控告 | 陆风也申请了外观专利,路虎维权成本和前景不明确 | 申请系列专利群,在国内避免专利诉讼。 |
价格 | 定价为X99元,不足竞品的20%,再度举起价格屠刀。 | 可能为国产极光价格30%,产品内在差异大。双方的目标客户群不同。 | 价格会采用老手段,秒杀竞品 |
技术卖点 | 与竞品几乎相同 | 与竞品差异明显 | 尽量贴近竞品性能 |
新品推出 | 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改进不足,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新市场 | 可能通过小改款改进 | 无法采用IT、3C产品的迭代速度 |
小米切入新行业的手法与传统自主企业不同,小米倾向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行内领先者的上游供货商及其人才团队,而非另外打造一套。产品性能的近似和价格的巨大差异,赢得消费者。但汽车的品牌附着力远远强于电子产品,如果小米打算介入电动汽车领域,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场开发挑战。小米必须祭出新手段,才能抵消价格利刃的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