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创新能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发布时间:2013-08-27

    近年来,中国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当前全球化加快发展、国际经济格局再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

    2002—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维持在11%以上的高位运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1—2月工业增速下降到3.8%,但是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全年实现工业增速8.7%;2010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2011年,虽然受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仍然达到10.7%的高增长。

    从数量角度看,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2011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值达到17980.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5倍。目前中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20种,粗钢、煤、水泥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从质量角度看,中国工业在一些关键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设备等重大设备已实现了自主研发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核高基”(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备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广大企业坚持重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理念,加强品牌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科学管理,提升品牌贡献率,各行业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如家电行业的海尔、美的、海信、长虹等横跨多个产业的自主品牌家电集群,这些企业在东盟、非洲、南美等国家建立了完整的研产销体系,产品出口到包括欧美在内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再如汽车行业的商用车领域,中国自主品牌几乎占领了全国市场;在轿车领域,以奇瑞、吉利、比亚迪(002594,股吧)、华晨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迅速崛起。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3%,比2005年下降2.4个百分点。2010年,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比2001年下降了271千克标准煤,降幅高达31%。有色金属行业的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为14013千瓦时/吨,居世界领先水平。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77%。铜、铅、锌冶炼的二氧化硫回收率达到95%。建材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呈现下降的趋势。201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每万元GDP消耗0.793吨标准煤,比2004年下降50%。

    2010年末,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个。在工业领域,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达44.9万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99.3%;它们的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1%;完成利润2.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66.8%。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大幅增长,目前已占据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0%。

    宏观上,中国已逐步完成从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微观上,工业部门内部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关税降低,外国公司大力开拓中国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工业主动进行了产业结构升级,以适应竞争更为激烈的新形势。

    工业品出口对于中国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其他成员方都可以取得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自由贸易,减少了许多国家对于中国产品的歧视,降低了中国产品被反倾销调查的几率,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可以利用正当规则向世界贸易组织进行申诉。这些情况的出现有利于中国工业品的出口贸易,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仍然较低。2010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76%,而美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77%(2008年),日本为3.44%(2007年),德国为2.53%(2007年),韩国为3.21%(2007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带来的直接问题是企业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发展新产业的风险加大等。如中国生产的手机、计算机、数控机床等产品,必须向外国专利持有者支付相当于售价20%—40%不等的专利费。企业技术改造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以2010年为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98716亿元,但中央财政中技术改造资金只有200亿元(仅占新增中央投资的2%左右),全国省级(含计划单列市)财政安排的技改专项资金总和仅100亿元,远远适应不了工业技术改造提升的要求。

    贸易规模的扩张过于依赖加工贸易。中国在入世之后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转移目的地,加工贸易扩张迅速。2001年至今,加工贸易出口从2001年的1474.3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7640.2亿美元。虽然中国近年来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快于加工贸易,但目前加工贸易出口规模仍然大于一般贸易出口。而在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能够得到的利益非常有限,大部分利益都被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获取。2001年以来,外资企业出口额始终占据中国总出口规模的50%以上,2006年曾接近60%,之后虽有所降低,但2010年外资企业出口额仍然占中国总出口规模的54.7%。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有待提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紧密。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科技进步对社会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工业企业还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创新人才缺乏、创新平台缺少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是创新的第一生产力,有了充足的创新人才,企业技术创新就有了保障。为了吸引高级科研人员,中国工业企业可以加大投入,为其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并给予其良好的发展空间及优秀的科研硬件条件,让其可以专心进行科研工作。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发难度和资金投入都是比较大的,政府应该联合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提供资金,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人才,就该项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在产学研平台的运行过程中,政府要起到管理作用,为科研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领域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中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也是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世贸组织的成员中,凡是掌握竞争主动权的国家必然拥有一批优秀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真正优势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这就要求中国的各类企业深度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责任编辑:赵栋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