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 2014中国新型面料市场研讨会大买家采购信息发布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徐文英(左三)为今年“中国长丝织造行业最具市场影响力品牌企业”授牌。
(本报记者 侯欢真 摄)
虽然与整个纺织工业相比,2014年上半年中国长丝织造行业的答卷还不错,主营业务略低于全行业增长速度,利润总额略高于全行业的增长速度,但是江苏盛泽等五个长丝织造产业集群主营业务和利润总额的同比下降,以及长丝织造全行业的发展滞缓状况,困扰着行业中的每个人。在整个化纤行业整体效益下滑的大环境下,长丝织造能否独善其身?在内外销售都不给力的大环境下,如何引导行业企业走出困境?
近日,“第三届中国新型面料供需对接会”在杭州召开,作为会议的组织方,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副会长王加毅在会上表达了“搭建上下游沟通桥梁,用最好的、最适宜的面料做出最好的服装、家纺产品”的心声。
上半年发展滞缓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上半年,在我国纺织工业主要大类产品产量增速同比放缓的大背景下,盛泽、长兴、秀洲、龙湖、泗阳等五个产业集群化纤长丝织物产量累计为102.66亿米,同比增长1.67%,增速较一季度下滑6.52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也与大纺织同步,长丝织物累计出口55.98亿美元,同比增长4.21%,增速下降8.13个百分点。
效益方面,上半年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为423.45亿元,同比增长7.2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累计为17.66亿元,同比增长19.29%,但营业利润同比仅增长了4.84%,也就是说企业因生产本身带来的利润增长并不高。盛泽、长兴、秀洲、龙湖、泗阳五个产业集群合计化纤长丝织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79%,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5.79%,下滑幅度较一季度扩大17.35个百分点。企业经营困难加大。
投资略有恢复。2014年上半年我国纺织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544.80亿元,同比增长16.06%,增速较上年同期略提高1.0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0.08%,扭转之前持续负增长态势。但化纤织造行业投资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上半年实际完成投资累计为190.24亿元,同比下降2.2%。施工项目数同比下降33.72%,新开工项目数同比下降40.21%。
三大压力制约行业发展
当被问及上半年发展滞缓的原因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徐文英把它概括为三点:棉花问题、内需不足、环境压力增大
“棉花问题始终是我们谈纺织业市场运行情况的风向标。”徐文英说。至今国内外棉价5500元每吨的差价以及棉花政策今年新旧交替运行的状况,使2014年上半年化纤及其原料价格总体下行。PTA曾一度跌至6100元每吨,比最高时低了4000元每吨。5月以来,随着PTA企业出于自保的限产保价,PTA及下游聚酯、涤纶产品价格缓慢回升,但由于终端需求缺乏回升的根本动力,价格难以传递至下游;而上游的原料PX由于我国85%需要进口,国外厂家的价格垄断造成原料价格高企,致使长丝织造这个中间行业两头受困。
内需不足。以服装为例,据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杨晓东介绍,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12.1%的增长,而纺织行业只有10%的增长,服装的增长也是10%。从2013年的一季度开始,服装消费的增长始终低于社会消费品的增长,而之前一直是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前几年我们始终增长在18%~21%,也就是说这几年消费者在服装的消费上意愿不强。”杨晓东说。作为长丝织造重要出口之一的服装增长的乏力,势必会造成上游产品的滞销。“内需外需都不足,行业的销售产存率比往年有所增加,库存积压比较严重,一般都是3个月左右,但是企业又不能停工,硬着头皮做,这种情况比较严峻。”徐文英说。不仅长丝织造如此,黏胶、涤纶等都如此,形势的确不乐观。
环保新政的出台也带来问题。7月份,随着印染行业污染物间接排放锑新标准出台并正式实施,江苏、浙江部分河流出现了金属锑的超标,由于过去不考核这项标准,新政出台之后,7月18日,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等地区所有的印染厂、喷水织机全部停产。协会马上同当地政府联系展开调查。经调查,确实是这些地区印染厂家的催化剂里的金属锑带来的问题。六天后,7月24日,苏州吴江政府再次下达通知,允许印染企业逐步的、有条件恢复生产,但要求限产50%,且锑元素处理后要达到排放标准0.1mg/L以下。现在,调整过的企业都已恢复了生产。“可见,环境指标对我们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快速发展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因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对污染宣战,环境保护将提到更高的范畴,如果污染得不到解决,那么可能会制约我们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这是我们产业发展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徐文英说,“如果印染解决不了,我们没有面料,我们不可能都去做坯布,那我们的服装产业怎么办?这是我们的一个瓶颈,早晚我们要解决。”
开锁之钥匙
困境之中,行业如何发展?徐文英旗帜鲜明地提出,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源动力,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创新,要靠产品研发开拓市场,让创新为产品注入真正的竞争力。
杨晓东的报告虽然告诉大家下游服装增长乏力,但是他带来了让人振奋的信息:在他看来,包括运动品牌、休闲装、童装等在内的大多数服装产业已经触底回升,未来可期,而他更是带来一套完整的应对措施,提出长丝织造与服装上下游之间应联动发展。如何联动?第一,杜绝一味的追求产能,因为靠数量扩张来支撑行业的发展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也就是说,从市场需求来看,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服装的产能趋于稳定,那么对于面料的需求也会相对稳定。第二,靠产品创新抢占先机,服装作为产品面对的是消费者,尽管服装流行可以引导消费,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更是决定服装市场的根本因素。面料企业不妨先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第三,前瞻性的扩展市场,从产业链的传导方向来看,面料企业应该是最先接触到流行趋势的,他们把市场卖点向下游传播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目前在服装企业看来,面料企业往往只是承担了生产加工的职能,对市场卖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杨晓东建议应该更多介入到服装的经营活动里。第四,消费信息不对称,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将最新的原料、功能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传达给下游服装品牌,是面料企业的核心工作,近年来,功能面料的开发层出不穷,但大部分功能的价值却没有得到体现,归根结底,上下游间功能需求的反馈通道没有完全疏通。第五,建立高效透明的供应链,服装产品作为产业链下游终端,其创新活动离不开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创新,产业链内纵向的沟通合作、集成创新、整体推进至关重要。第六,以质量赢得市场,服装等下游行业期待着能够减小“质量”问题的风险和负担,但上下游标准的对接仍将是困扰服装行业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
可供借鉴之成功实践
本次会议上,作为协会树立的创新实践的标杆,“中国长丝织造行业最具市场影响力品牌企业”名单被公布,江苏盛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江苏斯尔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得到表彰。通过深入采访,记者发现,这些企业虽然实践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揭示了一个真理:创新才是硬道理。而创新,也正在长丝织造行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开。
江苏斯尔克,这个浑身透着创新和专一基因的企业,用他们传奇般的故事诉说着小企业如何借助创新超常规发展的神奇。2004年才诞生,当时只有一个织造厂,年产值不到3000万元。2006年,斯尔克自主研发出“一步法异收缩”混纤丝生产工艺,以其高效、节能一跃而为该领域的领跑者。这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水平的一项技术。2007年该技术成熟后推向市场,随后即掀起了该领域的模仿热潮,但是斯尔克并没有被抄袭者扼杀,相反,2010年,当该技术的产品正炙手可热有钱都买不到的时候,斯尔克不仅将该技术从纺丝延伸到面料,拉长产业链,提高了竞争力,而且开始了该领域二代产品的研发。当2012年二代产品推出的时候,斯尔克再次引起轰动,并再次被跟风抄袭。可是这时候第三代产品已经在研发之中,并于今年成功推出。第三代产品是超仿棉,同样立足于该自创工艺,但是性能远远优越于同类产品,据董事长孙德荣估计,该产品不仅将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从国家层面还将对行业的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将缓解多年来整个纺织工业受困于棉花的困境,发挥它替代棉的功效;另一方面,它将使目前产能过剩的聚酯行业找到新的突破点,走出恶性竞争的噩梦,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短短8年的时间,斯尔克就由一个年产值不到3000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
而获得这一系列超常规发展的根本,孙德荣总结得非常到位:“我们始终没有离开这个细分领域,在专业的细分领域,专心做自己最拿手的事情,把它做精做细做强。不眼红别人领域的成功,只专注自己的努力。”
而向兴(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这家以生产化纤面料见长的公司,在染整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环保政策越来越严厉的情况下,却启动了耗资数亿元的染整项目,将产业链延伸到了染整领域。营销总监房正平说出了他们的考虑:“国家重拳整治染整行业的污染与环保问题,会迫使一批既有的设备落后、污染严重、品质低下的企业选择退出行业,从而为设备精良、工艺先进、品控保障的企业腾出发展空间。”